喜峰口———大刀传美名
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,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,浴血奋战喜峰口,歼敌5000余人,是“九一八”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,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,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《大刀进行曲》而迅速风靡全军、全国,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。
不久以后,二十九军的大刀片又一次震慑倭寇:“1937年端午节,即七七事变的前夕,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‘联欢’,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。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中起舞,态度轻狂,恣意挑衅。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,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,二人不甘示弱,先后起身打拳助兴。日军中佐松岛竟拔刀起舞,表演刀法,群倭正襟危坐,凄声沉吟,局面顿时紧张起来。此时,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,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,挺刀与松岛对舞。董旅长双手执刀柄,锋刃直指松岛,缓步逼近。松岛气沮,只好收刀躬身退场。接着李致远旅长又下去练了一趟西北军的‘破锋八刀’,他刀法精熟,左砍右劈,虎虎生风,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,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,终不敢轻举妄动。‘联欢’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。”
不久以后,日寇挑起“七七事变”,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爱国军民奋起抗战,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,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;在战斗中,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,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。
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,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《白刃战歌》,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:“九一八案未获平,芦沟桥畔敌炮鸣。毁公约,破联盟,侵平京,略沪宁。嗟我将士齐拼命,焦士抗战挫凶锋。海陆空军机械兵,狂奴迷梦久未醒。山地战,势不同,夺彼势,展我能。白刃肉搏打死仗,猛追直捣荡寇冢。”
“西北军官兵之所以能以大刀术闻名,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,一批优秀的武术家进入西北军,参与军队的白刃战术训练,也是西北军大刀片大显神威的原因之一。马凤图受命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,并依托该室成立了‘新武术研究会’,以室主任兼任会长。研究会中有不少沧州籍武术名家,如马英图、王子平、洪立厚、刘鸿庆、王桂林等人。这些武术家集思广益,创编教材,将武术中格杀效果突出的技术用于军事训练,对于提高西北军的战斗水平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与此同时,在国术氛围浓厚的西北军中,有数量众多的精通武术优秀官兵,是大刀片发挥威力的重要基础:老资格的张之江、张树声、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,佟麟阁、张自忠、赵登禹、吉鸿昌,董振堂、冯治安、刘汝明等高级将领,都是武术好手。而精通武术的中下级军官数量更多。凤图先生的长子马广达,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,积功升至营长。1933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之役中,率部参加大刀队夜袭日寇,英勇杀敌,身负重伤,后来带伤操练士兵,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,被国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,曾在北京公祭。”
“凤图先生1926年随国民军入西北,先后任职于军政两界。1933年至1935年之间,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,曾兼任两馆副馆长。抗战爆发后基本脱离政界,专心研讨武术及中医。1945年以后任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,期间为教课之需,创编了后来被列为劈挂拳第四路的‘太淑拳’。” 解放后从事医学工作,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、省民革常委、省武协主席、省中医学会主席等职。同时,马颖达先生在保留“破锋八刀”原有技术的前提下,又以八刀为主体,融入了“八步连环进手刀”和“骠姚刀”的部分技术,丰富了原有套路,以适应武术比赛演练之需。目前,“破锋八刀”仍然完整地流传在兰州等地武术家中间。

2008年夏,郭乃辉先生向《兰州往事》节目组展示马凤图先生使用过的春秋大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