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邱文信生长于苏州,原籍则是绍兴。” “上世纪初那会儿,在苏沪一带,很多做旧书生意的都是从绍兴来的,邱文信的父亲最初就是从绍兴过来的一个书贩……” 在苏州,饶是四月初的春日,太阳西垂时,仍能感受到晚冬的寒凉逗留。 尤其在这名人旧居的大厅内,门轩大敞,陈设空荡,风从四面八方来,吹得前来参观的游客们都捂紧了衣袖与领口。 年轻的讲解员穿着加长款的黑色风衣,额角的头发被风掀起,语速仍是不紧不慢,从容地对游客们讲述着已烂熟于心的内容。 “据邱文信的回忆录记述,他的幼年时期,家里非常贫穷,直到八岁那年,父亲在护龙街盘下一家店开了国学书斋,家里的经济情况才逐渐好转。 “之后没过两年呢,他们就搬到了西中市的这座建筑里来,就是我们现在所参观的这个故居。 “当年的西中市大街,是苏州城最繁华的地方,可见到了学龄期的邱文信,家境已经是比较富裕的了。 “来,大家跟着我往前……” 纪轻舟在门口保安处寄存了行李箱,步入大堂时,正好赶上讲解队伍的尾巴。 他走马观花地绕着这“国学书斋”的旧址快速转了一遍,便追上前面游客的步伐,进入了后宅的正厅。 今日非周末节假,游人不多,每天下午整点场的免费讲解,到四点已是最后一场。 纪轻舟是五分钟前才下的出租车,本打算直接前往订好的民宿,放下行李后再出来游玩,谁知下了车发现这民宿的隔壁正好是自己此趟旅游计划中的一项——近代著名作家邱文信的故居。 既然赶上了这最后一场的免费讲解,自然得进来听一听,省得明日再凑时间。 在讲解员经耳麦放大后有些失真的男声环绕里,十几个游客沿着油亮的黑色木制楼梯走上二楼。 一双双鞋底碰撞着厚实的地板,脚步声错落回响。 上楼后首先参观的是左侧拐角第一间。 那是个四乘五米大的房间,屋内窗户闭合,光线昏暗,入口右侧墙角有张老式的雕花大床,对面靠窗摆放着一张方桌,一张圈椅,以及一些细碎的笔墨用品。 ...